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活动准备:1、幼儿每人一把挂锁(配匙),老师一把大挂锁,各种各样的锁若干。2、钥匙一串。金钥匙(纸质)7-8把。活动过程:一、参观各种各样的锁的展览会,幼儿自由认认讲讲这叫什么锁,在哪里见过的。二、学习开关挂锁。
5、请问水还可以变成什么??水还可以变成冰,变成蒸汽,变成冰挂,变成窗花等。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它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纯水导电性十分微弱,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阴阳离子,才有较为明显的导电性。物理、化学性质: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6、有什么一学就会的小魔术常见的化学小魔术1、点水成冰魔术演示:魔术师小心翼翼地将一个装满透明液体的塑料盒放在桌子上,然后对观众说:“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个非常新奇的节目,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然后魔术师伸出左后食指,在塑料盒透明液体的液面上轻轻一点,奇迹发生了:整个塑料盒里的液体,突然间变成了“冰”。魔术揭秘:在表演之前,魔术师在烧杯里倒入大半杯乙酸钠,然后加满水,点燃酒精灯,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在加热的同时用玻璃棒搅动,使乙酸钠充分溶解,然后再试探加入一些乙酸钠,直到不能再溶解为止,最后制作乙酸钠过饱和溶液。
待其完全冷却后,就可以拿出来表演了。乙酸钠过饱和乙酸钠有个特性,在没有外力,比如震动、摩擦作用时,就没有晶体析出。当它受到外力影响时,就会立刻出现晶体析出。当魔术师用手指按压静止的乙酸钠过饱和溶液的液面时,塑料盒里立刻出现针状晶体,眨眼之间,塑料盒里的液体几乎全部凝结成“冰”,好像气温骤降,一下子降到零下若干摄氏度。
7、水是神奇的“魔术师”,冬天“滴水成冰”、春天“冰雪消融”.从物态变化...(1)寒冷冬天,滴水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春天,冰雪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2)水的体积V水1dm31000cm3,由ρmV得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g/cm3×1000cm31000g1kg,∵水结冰,状态变化、质量不变,∴m冰m水1kg.故答案为:熔化;1.。
8、一年级语文《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我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语文《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反思1在我校举办的“青蓝工程”出师汇报课中,我所执教的是《冬天是个魔术师》,这是北师大版一年级第1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体现了“冬天是个神奇的魔术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出冬天的神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紧扣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魔术师变魔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9、魔术师把一瓶水摇成冰是怎样做到的.这个你也可以做到,百度搜索过冷效应过冷效应,也叫做冷湖效应,激冷效应.就是液体(比如水)降温到凝结点以下而不凝结。其实这时候本身具有的内能已经小于相同质量的固体(比如冰)具有的内能了,只不过由于其他的一些作用(内能分配和冰不一样,比如分子团尺度运动的内能较大)宏观上没有凝结。如果此时打破其内能在不同尺度上的分配(震荡),就会结冰。
10、冰融化了教学反思冰融化了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应该说难度要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下面给大家分享冰融化了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冰融化了教学反思篇1《冰融化了》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应该说难度要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而缺少对本质属性的了解。